<progress id="4h19b"></progress>
<strike id="4h19b"><u id="4h19b"></u></strike>
    <s id="4h19b"></s>

    <strike id="4h19b"><u id="4h19b"></u></strike>
  • <s id="4h19b"></s>
      1.   您所在的位置:康巴傳媒網(wǎng) >> 新聞 >> 社會民生 >> 瀏覽文章

        古稀老人的家國記憶

        甘孜日報    2019年07月03日

        吳正生和扎呷母子在一起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 ◎本網(wǎng)記者 馬建華 文/圖

               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,白玉縣麻絨鄉(xiāng)麻絨村的村民扎呷走過了73年的風(fēng)風(fēng)雨雨,往事如煙,不堪回首。過去,她們一家住在高山之巔,住房破敗,不避風(fēng)雨,下一趟山“兩頭黑”,身心疲憊,到一趟鄉(xiāng)政府都是一種奢望。她陪伴著10多頭牦牛,從春夏走到秋冬,她的視野和生活環(huán)境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巍峨險峻的大山,因為生活在大山深處,她和她的子女都沒有接受過教育,大山之外,對于她來說,那是一個遙遠(yuǎn)而未知的世界。如今,通過精準(zhǔn)扶貧,她家不僅住進(jìn)了國家補(bǔ)貼修建的新房,還在合作社的帶領(lǐng)下,一年有了數(shù)萬元的收入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  撫今追昔,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滄桑,也寫滿了今天的幸福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 感慨  舊貌化云煙 滿目皆春色

               “扎呷大娘,今天中午吃啥?”6月29日,四川旅游學(xué)院派駐麻絨村的第一書記吳正生從鄉(xiāng)政府出發(fā),10多分鐘便來到了扎呷的家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 這是一幢220平方米的藏式建筑,房前院壩里有一塊蔬菜大棚,大棚里的黃瓜、白菜、豇豆綠意蔥蘢。屋內(nèi)陳設(shè)雖然簡單,電視機(jī)、洗衣機(jī)、冰箱卻一應(yīng)俱全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白菜蛋湯,青椒炒肉絲。”扎呷滿臉笑容地對吳正生說,“來得早不如來得巧,你和我一起吃午飯吧。”

              “我剛吃過午飯,想上來看你,家里還過得去吧。”吳正生坐在扎呷的身邊。老人趕忙沏茶,熱情周到,溫馨的家里其樂融融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日子過得舒坦,去年,我的兒子牛麥揀獐子菌賣給合作社,合作社按照市場價收購,晚上他又在合作社清潔獐子菌,每晚可以掙60元錢,光獐子菌收入就有8500元;蟲草收入有2萬多元;惠民性補(bǔ)貼還有2萬元,去年的收入就有5萬元。房子是國家修的,吃的、住的、穿的都不愁了,日子好過得很。”扎呷老人笑聲朗朗,笑聲里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滿足和自豪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沒有想到,你年齡這么大,對家里的收入還了如指掌。”吳正生高興地說,“你們的日子過紅火了,我們就放心了,你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。”

              “家里每項收入是怎么來的,牛麥都會告訴我,我也是一家之主嘛。”老人興高采烈地說,“國家實施精準(zhǔn)扶貧政策后,特別是幫助我們修建了住房,我就對兒子說,我已經(jīng)老了,身體大不如前,但你不一樣,有手有腳,身體健康,要多想辦法多掙錢,國家的政策再好,也不養(yǎng)懶人,要通過自己的努力,增加收入,要對得起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(guān)心。”

              “以前,我們就住在那里。”扎呷老人吃完飯,與吳正生走出屋子,指著白云繚繞的山巔說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,陡峭的山峰十分險峻,很難想象,處于原始封閉狀態(tài)的生存環(huán)境是多么艱辛。扎呷家曾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,所謂的住房不過是用幾根木棍搭建起來的棚子,后來,經(jīng)過幾代人的努力,終于修建了三間土坯房,牦牛用去一間,一家人擠在兩間狹小潮濕的房子里。夏天雨水多,房子漏雨,就只有加蓋一些草;房子光線不好,因為不通電,只有用松脂或油燈照明,如此年復(fù)一年。家人帶著有限的奶制品或者菌子、貝母等山貨,在荊棘叢生的小道上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,到鄉(xiāng)政府駐地完成交易后,用微薄的收入購買茶葉、鹽巴等生活必需品,縫制一套新衣服往往要穿上三年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我以為我會像我的父輩那樣,在貧窮潦倒中過完余生,沒有想到,在我一大把年紀(jì)的時候,趕上了好時光。”扎呷老人談到今天的幸福生活,不禁神采飛揚(yáng)。

              感受   好政策帶來生活品質(zhì)提升

        生活的轉(zhuǎn)機(jī)發(fā)生在2016年,縣上決定對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高山牧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。工作組像攀巖般歷經(jīng)千辛萬苦,來到扎呷家開展動員工作。盡管道路和電都不通,生活十分艱難,但扎呷還是有些故土難離的情結(jié)。兒子牛麥窮怕了,對工作組規(guī)劃的易地扶貧搬遷心向往之,他勸父親,搬到山下去,對后代百利而無一害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 于是,扎呷和另外幾戶人家搬遷到了距離鄉(xiāng)政府僅十多分鐘路程的半山腰。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標(biāo)準(zhǔn),扎呷一家享受到了10萬元的建房資金,縣上又籌資1萬元,給家家戶戶統(tǒng)一購買了家具,不花錢能夠住上了新房。搬進(jìn)新房那天,扎呷老人走進(jìn)寬敞的房間,撫摸著嶄新的家具,她拉著工作組的手泣不成聲地說,是共產(chǎn)黨讓她在有生之年住上了新房子,讓她看上了電視,兒子還用上了手機(jī),真像做夢一樣。

               搬進(jìn)嶄新的住房,扎呷老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送孫子到鄉(xiāng)中心校讀書。她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:“過去,我們住在山上,因為家里窮,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送你們?nèi)プx書,現(xiàn)在國家政策這么好,送娃娃讀書又不要錢,還管吃管住,我們不能再讓下一代沒有文化了,接受教育過后,她們的日子會比我們過得更好。”

              “你能夠過上今天這樣幸福美好的生活,我真替你感到高興。”吳正生告訴扎呷老人,派駐的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與縣鄉(xiāng)干部一道,都在想辦法,充分挖掘當(dāng)?shù)靥厣Y源,發(fā)展長期穩(wěn)定的致富產(chǎn)業(yè),讓村民有穩(wěn)定的收入來源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現(xiàn)在交通方便了,買賣運(yùn)輸也方便了,去一趟白玉縣城只要一個多小時,到康定也就6個小時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要想去外面看看,可以說走就走。”扎呷老人感嘆,她經(jīng)常教育兒子,國家政策這么好,要抓住時機(jī)多掙錢,將來爭取買一輛小車,要到外面去旅游也可以隨時走。

              今年初,牛麥在村民大會結(jié)束后說,今年,準(zhǔn)備在自己家的大棚種植豇豆,以前沒有種植過,希望能給予技術(shù)指導(dǎo)。吳正生立刻騎上摩托車,前往牛麥家,以走村入戶的形式進(jìn)行了蔬菜種植指導(dǎo)。吳正生發(fā)現(xiàn)農(nóng)戶對蔬菜后期管理不當(dāng),薄膜有多處損壞,導(dǎo)致室內(nèi)溫度不平衡。吳正生聯(lián)系縣農(nóng)牧農(nóng)村局對大棚薄膜進(jìn)行了更換,同時,針對白菜、豇豆和黃瓜等相關(guān)蔬菜的種植注意事項,對農(nóng)戶進(jìn)行了培訓(xùn)。

              “你看,你教我家種的黃瓜、白菜、豇豆長得多好。”扎呷老人感激地對吳正生說,“多虧你帶著技術(shù)人員上門來教我們種菜,現(xiàn)在,我們除了吃酥油、糌粑外,還吃大米飯,吃上新鮮的蔬菜。”

              “因為不知道這里的氣候條件適合種什么品種的蔬菜,我們都還在試種探索中,我們會通過試驗,逐步增加蔬菜品種,提高村民的生活質(zhì)量。”吳正生說。

              午后的陽光明媚溫暖,山下整齊的田壟上,萬壽菊、硫磺菊、波斯菊、孔雀草、金盞菊、薰衣草和百日草競相綻放,成片的花海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拍照留戀。扎呷老人望著如詩如畫的美景,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。


         

      2. 上一篇:縣委書記大接訪傾注真情解民憂
      3. 下一篇:甘孜警方提醒:詐騙方法千萬條 防護(hù)要點要牢記

      4. 日韩毛片网站,一级日韩,日韩a毛片免费观看,日韩美a一级毛片 五峰| 慈利县| 年辖:市辖区| 上思县| 卢龙县| 漳平市| 黄梅县| 盖州市| 宝应县| 龙泉市| 栾川县| 武陟县| 夹江县| 沅江市| 延安市| 百色市| 马鞍山市| 南陵县| 武功县| 防城港市| 保定市| 视频| 简阳市| 韩城市| 台北市| 新安县| 安西县| 繁昌县| 临清市| 惠水县| 长兴县| 马关县| 乌鲁木齐市| 谢通门县| 疏附县| 台安县| 海兴县| 息烽县| 辰溪县| 太康县| 尼木县|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