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rogress id="4h19b"></progress>
<strike id="4h19b"><u id="4h19b"></u></strike>
    <s id="4h19b"></s>

    <strike id="4h19b"><u id="4h19b"></u></strike>
  • <s id="4h19b"></s>
      1.   您所在的位置:康巴傳媒網 >> 文化 >> 康藏文化 >> 瀏覽文章

        舊食新說 『火燒子饃饃』

        甘孜日報    2017年09月11日

           

        “鹿耳韭”

         貝母花

            五月端陽陰陰天,

            情哥要上貝母山。

            沒得啥子相送你,

            火燒子饃饃做打尖。

            走到半路擗開看,

            情妹的心意在中間。

            ■龔伯勛 文/

            在大小魚通的山村,走進一些人家戶,就可看到在三角樁的火塘邊,備有個長長鐵把的特別家伙,那鐵把的前端挑一個圓圓的鐵片,完全不像一般的火鏟子,細聽細看方知原來這是專為做火燒子饃饃用的烙鐵。

            山村人家,一年四季主糧是玉米,還有就是一點兒小麥和雜糧。他們很會調理飲食,總是換著花樣吃。除了玉米蒸蒸,最愛吃的“癆食子”之一就是火燒子饃饃。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,各自拽個火燒子,就著一碗酸菜湯,吃得有滋有味。

            所謂火燒子饃饃,就是指在灶塘的“子木灰”中“冒”出來的饃饃。玉米面、麥子連麩面、麥子大籮面(灰面)都是做火燒子的食材。當年常在魚通地方行走,嘗遍種種飲食,我個人體驗,至于這“火燒子”,要數(shù)那沒去麩皮的麥子連麩面做出來的嚼勁好,味道香,有營養(yǎng),最是地道。

            “火燒子”的做法是,先將面和好、發(fā)好、揉好,再做成厚薄勻稱圓餅,攤在燒燙的烙鐵片上翻烤,待兩面都收汗、有點兒鍋巴后,就埋在火塘里的“子木灰”中“冒”(烘烤)。那“子木灰”溫度高,無明火,富含堿,特別是那經過發(fā)酵后有點兒酸的面做成的餅兒,在“子木灰”中酸堿一綜合,烘烤熟的饃饃,又泡,又酥,又香,又脆,掏出來“三吹三打”,把上面的灶灰吹拍干凈,擗一塊塞進口中,那股誘人的味兒,足以激活你的味蕾。

            講究的,在做“火燒子”時,還特地在中間包些心子(也就是餡)。有加二季豆(紫云豆)泥的,有加酸菜拌臘肉顆顆的,有加“活菜”(用油鹽炒過的新鮮疏菜)的,更有加肥臘肉的。“飯菜合一”,其味無窮。

            魚通妹子最重情,最貼心,相好的情哥哥要出遠門,在難舍難分時刻,少不了將事先親手做好的吃食,裝進情哥哥的“通捎子”(出遠門時拴在腰間的布袋)里頭。“五月端陽陰陰天,情哥要上貝母山”,這一去不是十天半月就能相見的。為表心意,情妹妹常寄情于包著情哥哥愛吃的餡兒的“火燒子”。讓情哥哥一路上品味情妹妹的心意。

            這算是一方“別是一翻滋味”的風情吧!

            “鹿耳韭”

            “三吹三打”,

            “酒菜”不離。

            走山挖藥,

            受窮一世。

            這是早年在康定折多山以東山區(qū)流傳的幾句“口溜子”。

            “靠山吃山。”山里人多在深山老林討生活。一年到頭,不是上山挖采生藥,就是放狗打獵。什么蟲草、貝母,什么大黃、丹皮,什么黨參、黃草,什么獨活、羌活……季節(jié)一到,就得趕緊走山。

            走山生活,對山里人來說,過的多是火燒子饃饃伴野菜的日子。既艱辛,也快活。“‘三吹三打’,‘酒菜’不離。”就是走山人對這種生活的自我調侃。

            挖藥的“藥夫子”們上山后,找一個大石包(下面有點空穴的最好),砍來一些樹椏枝,再割來一些山毛草,靠著大石包搭起個遮風擋雨的窩棚,在棚里鋪上一張油布,就可安頓下來。然后,找三塊石頭支口鍋,就開始了“‘三吹三打’,‘酒菜’不離。”的走山生活。

            你道那“三吹三打”是什么?這便是走山人對“火燒子”饃饃的戲稱。說的是,那饃饃在“子木灰”中“冒”好后,掏出來又吹又拍,三下兩下把上面的灰灰弄干凈。在山上當然不能像情妹那樣,在“火燒子”里頭包些美味的心子。

            走山吃山,走山人最知山。大山上有數(shù)不盡的老天爺惠賜的野味山珍,足夠走山人享用。

            單說那山中的野菜,就多種多樣。大伙兒戲稱的“酒菜”,其實就是指一種叫“鹿耳韭”的野菜。走山人最愛吃這玩意兒,便有“‘酒菜’不離”的戲說。

            “鹿耳韭”,一篷一篷,山上隨處可見。它葉片有一指多寬,柳長柳長,酷似鹿子的耳朵,鮮活細嫩,還有股韭菜味兒,想必因此而得名。此“山珍”可拌起吃。炒起吃,還可和肉一起宰碎做包子、餃子的餡,味道比家種的小葉子韭菜還長。

            下雨天,出不了棚,藥夫子們只有窩在棚子里“扯閑條”。用干酸菜燒一鍋湯,拌一缽“鹿耳韭”,一邊啃“三吹三打”的“火燒子”,一邊天南海北神吹。

            每年都有新手上山,這時“老把式”們正好給他們講些如何辯識山上藥材的知識。就拿貝母來說吧,給新手們講,你看它的苗苗就可知其質量的高下:一年生的只有一片葉子,叫“一片葉”,挖起來的貝母顆粒小,藥性好,算上乘;兩年生的有兩片葉子,叫“雙飄帶”,質量次之;第三年貝母苗就開花了,叫“燈籠花”,質量又次之;再下去就是開始結籽的,叫“樹兒子”,挖起來的貝母又大又泡,藥性就甭提了……。

            那“鹿耳韭”的滋味,我著實體驗過。有年,我們工作組就在松林口旁邊的一個生產隊工作,正是“三年困難時期”,有空我們就到山上去挖野菜,最吸引我們的就數(shù)那“鹿耳韭”。一天,全組人出動,一下就挖了一背篼回來。恰好生產隊的一只羊子被狼咬死了,放牧員從狼口中把剩下的肉奪了回來。這不多的一點兒羊肉,生產隊也不好處理,保管員只好“價撥”給工作組。此時縣委書記也在工作組。書記是個北方人,喜面食,做面食也很在行,就領著一組人七手八腳用“鹿耳韭”和羊肉做餃子。那年月,能吃頓這樣的美食,實屬不易。一頓“鹿耳韭”羊肉做餃子著實令人難忘,故在此提及。這是題外話。

            


      2. 上一篇:步入史詩殿堂
      3. 下一篇:沒有了

      4. 日韩毛片网站,一级日韩,日韩a毛片免费观看,日韩美a一级毛片 元氏县| 麻阳| 开江县| 建瓯市| 定陶县| 河北区| 郸城县| 高要市| 靖宇县| 板桥市| 都昌县| 肥西县| 天等县| 贞丰县| 海伦市| 大安市| 兴和县| 苍南县| 新安县| 岳阳市| 仙桃市| 南阳市| 沁水县| 唐海县| 雷波县| 三门峡市| 鞍山市| 北川| 会泽县| 安吉县| 锦屏县| 云林县| 汾西县| 广汉市| 汤原县| 剑川县| 乌苏市| 永春县| 贡嘎县| 顺义区| 德惠市|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 http://444